
2016年6月11日,由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办的“非洲经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来自南非、博茨瓦纳、瑞典等国外的专家学者,以及前中国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大使、中国前驻卢旺达舒展大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编辑部、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3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舒运国教授主持了研讨会开幕式。刘贵今大使和博茨瓦纳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弗兰克•杨曼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就当前中非关系发展对非洲经济史研究的战略需求、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研究特色及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等进行了介绍。
研讨会分为四个讨论时段。第一时段讨论的主题是非洲经济史研究综述,由华东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所所长沐涛教授主持。舒运国教授从10个方面总结与归纳了中国国内非洲经济史研究的特点,认为当前中国国内的非洲经济史研究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仍属于基础研究阶段;博茨瓦纳大学本加尼•贡博从非洲学者自身理论和实践出发,评价了非洲经济史未来的发展趋势;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黄玉沛博士以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非洲经济史》期刊为切入点,评介了美国的非洲经济史研究态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安春英编审从影响非洲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战略政策选择出发,提出非洲探索包容性经济转型路径的思考;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安山教授以坦桑铁路和华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非洲的经营案例解读了中企如何在非洲国家实现技术转移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李智彪研究员主持了第二时段关于非洲经济史个案研究的讨论。南非开普敦大学安妮•梅格教授从南非工业化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种族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路径与后种族隔离时代的转型尝试之间的关系;瑞典隆德大学埃里克•格林通过个案研究,分析了南罗得西亚玉米农场的规模与效率;湖南师范大学陈晓红教授从法属赤道非洲的土地制度和贸易出发,论述了法国殖民地经济结构的特点;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刘伟才副教授分析了殖民时期莫桑比克农业发展的制度变迁:从普拉佐到“新国家”。
第三时段4位学者围绕“非洲经济史与非洲经济”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这一时段由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所长张振克主持。开普敦大学曼达•姆劳兹认为,流动劳工在南非非洲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沐涛教授结合其承担的《非洲经济史》现代卷,提出其对20世纪60至90年代中期非洲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动力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观点;李智彪教授作为《非洲经济史》当代卷的主持人,着重介绍了现代卷与当代卷的历史分期、核心议题、篇目设计的要义。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忠祥教授认为,当前非洲经济转型以实现包容性增长为主要目标,强调自主发展。
张忠祥教授主持的第四时段讨论以“非洲经济发展与外部世界”为议题核心。正在南非开普敦大学访学的肖鑫博士介绍了他对于1904年至今居住在南非的中国自由移民的流势与当地其他社团之间的关系;张振克教授基于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分析了中非海洋开发合作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安徽师范大学沈喜彭博士梳理了坦赞铁路与中坦经贸关系的发展;安徽师范大学论及杜英副教授独立后印度与坦桑尼亚经贸关系特点及发展趋势;舒展大使提出,非洲工业化的讨论应具有动态发展的研判,注重从非洲特色视角来观察。
在与会者热烈讨论本次会议主题及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李安山教授做了研讨会闭幕式总结发言。他以生动的案例解析了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强调非洲经济史研究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自主发展与借鉴外部经验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非洲经济发展道路。
本次研讨会参会者贡献了各自研究智慧,分享非洲经济研究的新观察、新观点,且为以舒运国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非洲经济史》”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启发性思考。